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文章強調,推動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高度,就深入開展中國文明歷史研究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等作出重要決策部署,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堅強支撐。
一、深化中國文明歷史研究意蘊深邃
深刻認識深化中國文明歷史研究的理論意蘊。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并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中華文明的強大精神動力和堅強支撐。中華文明具有強大創造力、影響力、感召力,既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華文化創新的寶藏。深化中國文明歷史研究,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一方面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另一方面通過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準確把握深化中國文明歷史研究的歷史意蘊。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人”出發,揭示了自由的客觀性、實踐性,以世界歷史的眼光科學闡釋自由與必然的關系,自由以承認客觀世界、客觀規律的必然性為前提,自由“必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自由以認識客觀必然性為基礎,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對立與統一;自由以改造客觀世界為標志,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自由與必然有機統一,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因此,人們只有掌握了歷史發展規律,在揭示其客觀必然性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獲得真正自由。深化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可以增強歷史自覺。歷史自覺是建立在正確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基礎上,深刻領悟自身的歷史定位,形成強烈的歷史使命意識,主動營造歷史發展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可以告訴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中華民族歷來注重記錄歷史、學習歷史、借鑒歷史,具有歷史自覺。因此,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深刻認識“歷史何以發生?”“又將走向何處?”“我們處于歷史長河中的何處?”等問題,從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在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掌握歷史主動中走向未來。
深刻理解深入中國文明歷史研究的價值意蘊。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101年的光輝歷程。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671.2萬名,黨的基層組織493.6萬個。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大政黨,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永葆生機活力,一個根本原因在于它站在歷史活動實踐主體的高度,正確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深刻洞察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主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以高度的歷史自覺牢牢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黨的歷史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歷史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高度的歷史自覺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征和顯著優勢。正是因為這種歷史自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始終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自覺與歷史擔當精神,歷史自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中華文明歷史,增強歷史自覺,要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科學評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蘊含著深刻影響和改變世界的許多重大文明成果和豐富的治國理政資源,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深層的文化基因,世代相傳,建構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世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源泉。
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黨的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無論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中國共產黨從未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因此,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豐厚滋養,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激活中華文明,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推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文化自信的根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增強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堅持科學分析和揚棄繼承相結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文化自信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統一起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深入研究闡釋與保護傳承創新相結合。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方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厘清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分清中華文化發展的“主流”和“支流”,深刻把握中華文化發展規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要在全社會牢固確立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以文字、圖片、影像等多種形式保存和展示出來,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以數字技術作為重要引擎,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促進文物資源與智力資源有機結合,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
以文明因交流互鑒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要立足中國大地,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同時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加強文明的交流互鑒,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抓住“關鍵少數”以帶動“絕大多數”。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要突出抓住“關鍵少數”。首先要抓住“各級領導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敬畏歷史、敬畏優秀傳統文化,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因此,各級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能夠帶頭敬畏歷史、敬畏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以上率下”的引領示范作用,可以帶動社會“絕大多數”。二要抓住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少年正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加強中華文明歷史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中華文明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前、小學、中學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培養青少年的歷史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進而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天津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